首页 > 清风苑 > 文化 正文

文化

生活有文韵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25-01-03 10:11:39

  朋友要给孩子起名字,下意识翻出了《诗经》,马上又说,里面的好名字怕都已经被前辈用完了吧?我大笑,转念一想,确实是,翻诗词给孩子起名字,大概是国人的“本能”。在我们大众的观念里,它们几乎是“文化”甚至“美好”的代名词。普遍尊崇文化,普遍希望给孩子以美好的祝福,所以就偏爱诗词。这未必出于对诗词多深刻的认知与研究,很多时候只是自然而然的举动。但正是这种下意识的举动,更显出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悠长韵味与生命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几千年前的陇南水边风景,至今还在人们眼前流转。风景还是风景,但也不只是风景。历代吟咏,它已经由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风物,转化成了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社会风景。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一度流行的美食纪录片。从高大上的文化解码式拍摄,到早餐夜宵的人间烟火式呈现,都不乏可观的观众群。这些纪录片的流行,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新的媒介手段和拍摄模式在画面上给了美食更强烈的吸引力,但促使它们形成风潮的,更主要应该归功于观众从中找到了日常饮食的文化意味,还有无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汇聚成的那股精气神。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样想来,今人在漫长又平常的生活中刻录下来的某些画面,经过时间的积淀,会不会成为另一时代念念不忘、别具意味的风景呢?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的三月初三上巳节曲水流觞的场景,曾经引得我专门跑去会稽山脉北麓的兰亭。王羲之等人当年修禊的确切位置早已不可考,现在所能见的大概只是后人以想象复原的场景,水、石只是寻常。但即使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原处,十之八九也不会是多么了不得的风景。即使是寻常的风景,也让我在跟前站了很久,脑补了一番“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身影。因为《兰亭集序》在文学史、书法史、社会生活史中的价值,并非殊异的风景也有了独特的光彩。那些一时相聚的剪影,也有了“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久远意义。

  如今,在离兰亭不远的绍兴古城里,每到节假日,都有许多“跟着课本去旅行”的孩子,甚至也不乏成人。连本来只是本地口味的绍兴菜,据说也火了起来。外地游客点菜时,点的或许并不只是口腹之需,而是“鲁迅笔下的绍兴菜”。菜和那些经典的文章形成了联结呼应。百年前的文字,慢慢透到今天游客的箸尖,成为今人物质与精神生活合而为一的那部分,渐渐产生和时间共同生长的力量。

  也因为这种合而为一,人间烟火虽出于寻常,又升腾起超出寻常的气息。其实许多人诚诚恳恳所求的理想生活,正是这种出入于寻常、平凡但非平庸的生活。说到理想的日常生活,我想起孔子弟子曾皙描绘的著名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描绘的这个看似寻常的画面,漫长时间里引起无数人的共鸣,自然有它坚实的生活基础,有它值得万般涵泳的韵味。(荆心)

>>><<<